
眼下正值清明早茶采摘期,浙江省瑞安市潘岱街道十二盘岭古道的茶山上,63岁的黄妹茶挎着竹篓穿梭在茶林,手指翻飞间嫩芽入篓。“每天可采四五斤,现采现结,家门口一天就能挣百来块。”她掂了掂篓中茶青笑道。这位与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茶农,亲历了当地茶产业从“养在深闺”到“香飘四方”的蝶变。

潘岱是温州四大早茶之一“瑞安清明早”的原产地,曾面临“茶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困境。近年来,当地为振兴茶产业,通过建立“合作社+茶农”等长效机制,努力书写“绿叶”变“金叶”的共富故事。

潘岱的十二盘岭山海拔近400米,山水资源丰富,沿途“千年古道”植被茂盛,坡地土壤利于茶树的种植。“这山上曾经种满了茶树,当地居民也有相对完备的清明早茶种植经验,但是茶叶销路狭窄,居民就没有了种植茶树的积极性,茶山也渐渐荒废。”瑞安市仲善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林其辉说。

如何让茶叶走出大山?林其辉和妻子李秀坡动起了脑子。他们成立了瑞安市仲善农业专业合作社,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等机制,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、增加收入。
行走茶园,目之所及除了茶树的绿,还有天空的蓝和桃花的红,每走一步,脚下就会发出“嘎吱嘎吱”的响声。“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,这‘嘎吱嘎吱’的响声来自老茶树枝,因为干燥所以踩在上面就发出声响。”茶农李秀坡说,干燥的茶林是他们茶园生态种植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据悉,当地茶农主要种植清明早和乌牛早两种茶树,茶园以“茶、鸡共生”方式经营,土地以老茶树枝干铺沟,既是天然钾肥,又可抑制杂草丛生。“茶叶采摘季过后,我们就会用围栏将茶园围起来,将走地鸡放进去。鸡可以吃茶园里的虫子,而鸡粪是天然的有机肥。”李秀坡介绍。

目前,该合作社每年可收取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1500余公斤,每年可生产茶叶350余公斤,春季采茶期间,可为每位茶农带来2000元至6000元的收入,制成的茶叶已成为潘岱街道共富工坊的“拳头”产品。

据了解,目前当地还有荒废茶园50余亩,园内的老茶树基本都生长了几十年,极具开发潜力,是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‘盘活’这些老茶树,突出‘生态茶’特色,打造成集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区域,带动乡村振兴,推动茶叶从土特产向文化伴手礼升级。”林其辉介绍。
从“绿叶”到“金叶”的蜕变中,潘岱茶农用一片叶子书写着老茶树开“新花”、绿叶子变“钱袋子”的共富图景。
茶山“嘎吱”响,踏出新乐章。
采写:胡炎桢 周筱隆 潘虹
图片:邵象富